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凝聚青年力量
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引导广大青年挺膺担当,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要树立“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态的理念阐释。“四个与共”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代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特性。要厘清阐释思路,从“四个与共”的互构性、统一性和实践性出发,努力提升发掘阐释能力,做推动青年团结进步的实践者,引导各民族青年在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要增进“五个认同”。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要深入研究阐释“五个认同”,既在阐释“五个认同”的建构与归属上铆足力气,还要特别注重结合实际,密切联系青年、亲切接触青年,提高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和历史认同。
要坚持“两个结合”的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要开阔视野,从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和大时代观出发,把准阐释方向,更好地转化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政策、中华文化形象的话语表达和内容阐释,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面向青年阐释的语境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
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维度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宣传阐释要紧密对标各民族青年这一关键受众,在阐释中把握好教育维度,力求在理性认知、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上做到纵向分层、横向覆盖,引导青年更好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坚定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做到“入脑共知”。把握科学阐释的横向覆盖面和纵向深刻性,努力达成贴合青年头脑、增进各民族青年共有的理性认知的目标。一方面要坚持将阐释资源化散为整,在各民族青年中适时地多维度扩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宣传工作横向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坚持内容阐释纵向深入,走深走细,努力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各民族青年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做到“入心共鸣”。从“知”到“情”的深化,是情感和认同价值的呈现。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走心的阐释内容是加强广大青年政治引领和思想教育的助推剂。既要做到针对青年,契合青年情感依恋和心理归属,以青年实际为导向,活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认同感和亲和力,也要紧贴青年,找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成果与青年的思想共鸣点,以通俗易懂、“青味”十足的话语生动阐释,强化各民族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强烈的情感价值认同,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
做到“入行共践”。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适应新时代发展历史方位,特别是要在理论阐释转化上锚定青年实践目标。一方面在阐释中用好教育场景,拓展实践教育载体,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设计各具特色的实践活动线路,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场景迭代内容。另一方面善于从小切口剖析青年,回应青年关注热点、关切青年现实际遇、满足青年成长需要,组织动员各民族青年在行动上紧跟党的领导,积极投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
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要多渠道、全方位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突出育人实效。
在参与互嵌式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要从青年抓起,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解读与阐释。要在“融”与“和”上加大阐释力度,加强对互嵌式活动的阐释解读,既要聚焦“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嵌入重点,又要坚持党建引领青年、亲密团结青年、关心爱护青年的嵌入方式,着力构建青年友好型、发展型互嵌式社区,引领各民族青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在中华文化浸润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只有青年一代对中华文化高度自觉、自信,对中华民族精神高度认同,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筑得牢。要深耕中华文化内核,在文化认同、思想认同上做好“青年味”的理论阐释转化,创新文化叙事手段,加大文化产品供给,持续开展“文化润青”活动,持续深化各民族青年坚定“五个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广泛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加强各民族青年思想政治引领走实走心的重要内容,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要持之以恒加大阐释力度,活化青年喜闻乐见、理解接受的阐释形式,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沃土,用好历史“活教材”,创作开发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产品,巩固爱国主义教育生动局面,以靶向宣传宣讲深度匹配青年精准育人,增进青年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主动性,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效。
(执笔人:张艳 王琦)
责任编辑:何青芳